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贞观二年春正月,唐太宗问魏征:“君主怎样做才算明智?怎样做才算昏庸?”魏征回答说:“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,就会作出明智的决断;偏听偏信,就会昏庸。从前尧清楚地向下面的民众了解情况,所以三苗的恶行被他知晓。舜广开视听,所以共工、鲧和驩兜这样的坏人无处隐藏。秦二世毫不怀疑地信任赵高,给自己带来了在望夷宫被赵高杀害的悲剧。梁武帝不加选择地听信朱异,结果让自己遭受在台城被活活饿死的屈辱。隋炀帝片面相信虞世基,落得被部将缢杀在彭城阁的下场。所以君主广泛地听取和吸纳意见与建议,那么权臣就不能堵塞蒙蔽(君主的耳目),并且下面的信息也能够通达君主。”唐太宗说:“说得对!”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:“隋朝开皇十四年,天下大旱,隋文帝不准许赈济百姓,而让民众自己到关东地区寻找食物,等到了文帝末年,全国储备的粮食可供五十年食用。隋炀帝依仗着富足的粮食,奢侈无度,终于导致国家灭亡。只要使仓库中的粮食足以应付灾年就可以了,其他多余的又有何用呢!”二月,唐太宗对侍臣们说:“人们都说天子至高无上,无所畏惧,我可不是这样。对上,我害怕皇天监视我;对下,我担心群臣效仿我,总是非常小心地做事,还担心不符天意,不合民心。”魏征说:“这正是治理国家的关键啊,希望您能始终如一,那就好了。”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:“处理政务没有比大公无私更重要的了。以前诸葛亮流放廖立、李严到南夷之地,诸葛亮死的时候,廖立悲痛万分,李严哀伤而死,如果不是大公无私能这样吗?再如高颖为隋朝丞相,公正无私,颇识治国之本,隋朝的兴亡,与高颖休戚相关。朕既然仰慕前代的明君,你们也不可不效法前代的贤相啊!”
四月,太常寺少卿祖孝孙认为南朝梁、陈的音乐杂入很多吴、楚的音调,北朝周、齐的音乐杂入很多北方胡、夷的音调,于是斟酌南、北方的音乐,又考察古代的音乐,修成了《唐雅乐》,总共八十四调,三十一曲,十二和。唐太宗又下诏令协律郎张文收与祖孝孙共同修定唐乐。六月乙酉(初十)日,祖孝孙等人演奏新乐,唐太宗说:“礼乐不过是古代圣人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而实施教化罢了,国家政治的盛衰兴废,难道也由此而生?”御史大夫杜淹说:“北齐将要灭亡时,产生《伴侣曲》,陈国将亡时,又出现《玉树后庭花》,其声调悲哀,过路人听到了都悲伤落泪,怎么能说政治的盛衰兴废不在于音乐呢?”唐太宗说:“不对,音乐能够触动人的感情,所以高兴的人听到音乐则喜悦,忧伤的人听到则感到悲痛,悲痛与喜悦全在于人的内心,不是由于音乐。将要衰亡的政治(局面),百姓必然愁苦,所以听到音乐更加悲切。现在这两个曲子都还存在,朕为你弹奏出来,你难道会悲伤吗?”右丞相魏征说:“古人说:"礼仪难道仅指玉器和丝绸吗!音乐难道仅指鼓乐铿锵的吗!’乐调的根本在于人内心的和睦,而不在于声音本身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