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天,有一部日剧热度飙升。
【资料图】
全网都在感叹,这也太敢拍了。
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敏感话题——驻外美军的性犯罪。
说到驻外美军,可能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韩国。
微博上时不时就会出现,韩国女子遭美军性侵的新闻。
每次都有网友讽刺,「韩国人怎么不敢拍这个话题?」
其实有一些韩国电影曾刻画过驻韩美军的负面形象,如《收件人不详》而多年来,日本主流电视台也一直在回避这一话题。
但如今,《非自然死亡》《逃避可耻但有用》的金牌编剧野木亚纪子专门创作了一部剧来曝光这一禁区。
豆瓣 8.7 分。
可谓是日剧前所未有的一次突破——
开场,就是一桩强奸案。樱,一家餐厅的女店长。
她报案称自己遭到性侵。
她强调,强奸犯是一个美国人,穿着印有蛇图案的 T 恤。
但报案多日后,警方迟迟没有动作。
一名杂志社的女记者(松冈茉优),特意为此事而来。她不仅和樱见面,正面了解信息。
还约了身为警察的前男友,偷偷探听内部消息。
准备写一篇揭露真相,打击犯罪的文章。
初看以为又是老生常谈的女性互助反抗性侵的故事。但其实,没那么简单。
这起案件,疑点重重。
受害者既不是对强奸缺乏认识的孩子,也不是观念落后的中老年人。
她知道事发后应该报警,面对警察也态度强硬地指控强奸罪。
可是,她却第一时间销毁了所有证据。
事发后马上洗了澡,还扔了当天穿的所有衣服 ……
警方一问细节,她就答得含含糊糊。因为她说自己是被蒙着眼带到房间的。
警方询问她经过的地面踩起来是什么感觉?是硬的,还是铺了地毯?
她一听,马上瞪大了眼睛,低头不语。
却也不像在努力回忆,倒是有点心虚的样子。
根据已有的信息,警方筛选出可能的犯罪嫌疑人。但指认嫌疑犯长相时,她的反应也很古怪。
清清楚楚几张照片,她左看右看看不出名堂。
嘴上说着要拿眼镜,居然拿着那张纸溜了。
最可疑之处莫过于,她口述的案发场景,被证实是谎言。她自称那日开车到酒吧,本想进去喝一杯,但觉得人太多就离开了。
结果,就在回家路上遇袭。
但实际上有人证实,那天她的车被借走了,第二天才归还。
所以,事实是,那晚她根本就没去酒吧。
原本想帮她抓住罪犯的女记者,直言看穿了她的阴谋。站出来呵斥她,「捏造案件,动机不纯。」
难以想象,一个女性能出于什么动机,编造自己被强奸的事呢?实际上,这部剧涉及一个相当敏感的政治问题。
故事发生地是日本冲绳。
很多日剧中,冲绳是一个风景优美、远离喧嚣的静谧小岛。
《一吻定情》里,冲绳为湘琴和直树的甜蜜互动提供了美轮美奂的背景板。
但冲绳其实有其特殊的历史问题,多年来被日本主流电视台所回避。二战时冲绳是美军的殖民地,战后虽被归还,但仍有美军基地驻扎。
而且,日美间的地位协定,允许美军有一定特权。
剧中说,日美安保条例凌驾于日本宪法之上。
美国为了扩充基地,还擅自进行填海工程,填海所用的南部土砂里埋有无数具冲绳人的遗骨。
这早已引起冲绳人的不满,大量居民涌上街头抗议基地行为。
这部剧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。女记者怀疑樱虚报强奸案,目的是抹黑美军,为政治造势。
她已经了解到,樱虽然是混血,但从小被美国父亲抛弃。
作为土生土长的冲绳人,和外婆一起生活多年。
从小受冲绳当地人照顾,樱对冲绳感情很深。填海计划,樱的外婆是坚决的反对者。
外婆身体不便,她就代其表达抗议,拉拢民众,参与集会。
恰好在美军填海工程引发的声讨声越来越激烈时,樱控告美军的强奸罪行。偏偏她说的话又漏洞百出。
在女记者看来,答案已经很明显了。
毕竟,历史上有过相似的一幕。
1995 年,正是三名美国士兵的施暴事件,掀起了反基地运动的高潮。
最终才迫使美日政府缔结了新的协议,对冲绳的美军进行了一定限制。
然而,女记者自以为清醒地看穿了一切。殊不知她自己才是一枚棋子。
上司派她去调查,正是知道事有蹊跷,就利用了女性的同理心。
想暗中鼓动她写出捏造强奸罪的报道,以此影响政治风向。
她犯了疑罪从有的错误,以为受害者撒了谎,强奸案就不存在。也忽视了历史上掀起反基地运动的施暴案件,也是切实存在的。
醒悟过来后,再深入调查才知道,樱只是说出了部分真相。
她的确没有被强奸,但她所说的一切,都发生在她年幼的妹妹身上。
为了保护妹妹,她才出面替妹妹报案。
而且,美军的恶性强奸案不止一起。但面对他们强大的舆论操控力,女记者即使察觉到了真相,也无能为力。
她写了调查报道,替樱和受害者发声。
但见报后,却被改得面目全非。
性侵案依然被政治斗争所利用。
性侵案件、政治斗争、历史遗留问题 ……虽然囊括了诸多宏大的社会议题,但故事其实无意于展开宏大叙事。
剧名「围栏」,表面上是冲绳之于日本的关系。
实际上,更深层次的命题是个体被围困的境遇。
女记者和樱,被隔绝于性别、社会、政治的围栏中。
她们无法冲破桎梏,在各种身份中迷失,得不到真正的自由。
人与人之间,其实也隔着隐形的围栏。樱原本发自内心地热爱家乡冲绳。
她站在本地人一边,立场鲜明、有理有据地反对填海工程。
却因为混血身份,又是很明显的黑人外形,遭到不知情的当地人耻笑,说她没有资格反基地。
而当她以性侵受害者身份表达不满时。她又因为本地人身份受到怀疑,被质疑是别有他图。
这一事件被扭曲后报道出来时,信任链条更是完全断裂。
很多人指责她和美军是一伙的,人肉出她的餐厅,乌泱泱涌进网页,给她的餐厅打差评。
人与人之所以有如此深的隔阂,因为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生活观念去理解他人。女记者之所以误解她,正因为她有一套完全不同的生活经验。
她实际上也是混血,但因为她是亚洲混血,长相和日本人无异。
即使生活在冲绳,也没有体会过被排外的滋味。
她原本也是冲绳人,只是这里的记忆并不美丽。小时候,目睹了母亲被一个自治委员会的大叔强暴。
还在上小学的她,难以理解当时的场面。
只是隐约感觉到,从那之后,母亲对她的态度越来越冷落。
一直到成年,母亲都在回避她。
成年后,她曾在冲绳做过陪酒女郎,就在那时与警察恋爱。分手,是因为一次糟糕的性经历。
因为发生关系时,男友在她提醒后才戴套。
她意识到,如果自己不说,对方肯定会装傻充愣然后内射。
想到这一点,她整个过程都无比煎熬。
那晚之后,她就离开偏远的冲绳,去了繁华的城市。
所以,与樱不同,面对种种问题她选择了逃离、放弃。她搁置了与母亲的关系,也没有告诉男友分手的原因。
如今,她完全是以局外人的立场抨击冲绳的种种弊病。
她也因此难以理解樱面对各种问题犹豫、委婉的态度。
不理解她为什么要替妹妹报案,不理解为什么一定要匿名报道,也不理解樱为什么不和那些嚼舌根的人正面对峙。
女记者为了一篇深度报道,和樱有了深入交流。实际上,这不仅帮助了樱,也在帮助自己重新与冲绳相联系。
樱的妹妹受害多日后选择出走。
女记者为了理解她的心理动机,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。
心理医生告诉她,受害者可能在性侵后患上了 ptsd,有的人会持续很久。
这让女记者想到了自己的妈妈,她忍不住继续追问,可能会持续四十多年吗?
她得到了肯定的答案,开始意识到母亲冷落自己的原因。
新垣结衣饰演心理医生多年来,她一直暗地责怪母亲的冷血,抨击冲绳治安差劲。
却从来没有想过,母亲也是受害者,冲绳居民也是受害者。
也没有想过,置身其中的她原本有能力做出改变和反抗。
她只是逃走了。
很多人像她一样逃走了,冲绳的斑斑劣迹才如此顽固。
女性受害者的耻感被不断加固。
她们无法得到法律的庇护,受害女性不拒绝被当作默认, 拒绝就可能被杀害,无数案子就这样轻飘飘翻篇了。
而她作为女儿,作为冲绳人,都未曾理解他们的处境,反而去怀疑说出控诉强奸一事的樱。
所谓人和人之间的围栏,宛如关于性别、民族、种族身份困境的寓言。人以多重社会身份存在,人的自我发展必然也走向种族、性别和民族的多重身份的重建和认同。
这一过程,必然是具体而微、因人而异的。
正如剧中,当女记者前去咨询心理医生时。
医生的回答全部都是,视具体情况而定。
其实,现实中,很多关于性别和种族的话题之所以引起争端、竖起围栏。也往往在于没有「视具体情况而定」,人与人缺乏细腻的交流,深度的理解,就会只用笼统概念去解释现象。
比如剧中,冲绳当地人将偏西式穿着、打扮,和美国男人打成一片的日本女人称为「慕洋女」。
一开始,女记者也会用这种称呼。
但她结识了更多混血朋友后,才反思,为什么喜欢外国人就是「慕洋」。
才醒悟过来女性一直被当作私有财产,才会有这种说法。
女记者一直以为樱是政治运动的积极分子。但后来才发现,她对政治活动并不感兴趣,她在乎的是具体的人和事。
之前曾发生美军飞机零件落在幼儿园的事。
她因此提出支持反基地运动。
她的混血朋友问,「这不是在否定我们自己的出身吗?」
但她关注的点是,「飞机零件掉落在幼儿园也太危险了吧。」
可以看出,这部剧虽然在题材上可谓大开先河。但其实本质延续了野木亚纪子一直以来的创作。
跳脱出观念的框架,客我的限制,想象人与人之间更多的可能性。
宏大的政治变局,社会的结构性困境,个人或许难以招架。
但在个体的微观层面,还是有可能实现理解,达成认同。
而改写现实流向的源泉,也往往由此迸发。
全文完。如果觉得不错,就随手点个「赞」和「在看」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