姚志胜
(相关资料图)
特区政府早前抛出“夜市经济”构想,期望通过搞活夜市为经济注入活力,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。特区政府通过发展“夜经济”刺激消费,提升香港旅游吸引力当然值得支持,但现时香港最主要的经济问题,在于在内外不利因素夹击之下,内生经济动能不足,投资、内需、进出口等范畴提振乏力。发展是解决香港各种问题的金钥匙,发展动能不足是香港经济的最大隐患,这并非单靠“夜市经济”可以解决。
特区政府要突破发展困局,可将精力集中在三方面工作:一是大力招商引资,吸引更多资金赴港,并为赴港的人才提供更大方便;二是为资产市场拆墙松绑,楼市“辣招”适时放宽、股市松绑,令资产市场恢复活力。三是积极开拓新经济增长点,例如有报章建议“打造航空枢纽”,正是香港一个值得大力投入发展的增长点。“十四五”规划明确的“八大中心”定位,特区政府可以提出更具体的措施、作出更高层的协调、更有力的推动,为经济注入更大的动能,推动香港真正由治及兴。
行政长官李家超出席施政报告地区谘询会时,“夜市经济”再次成为会上焦点。李家超表示要凝聚业界力量,多吸纳不同人士想法和做法,解放思想,希望搞旺夜间活动,从而带来经济效益。
大力招商吸引资金赴港
“夜市经济”构想的出现,源于香港疫后经济反弹未如理想,第二季实质本地生产总值按年增长仅1.5%,于是提出“夜市经济”期望刺激消费。香港过去被称为“不夜城”,但经历三年疫情,夜间经济活力减少,政府提出“夜市经济”的构想,对于经济和内需市场确实可以起到刺激的作用,但“夜市消费”只是香港内需的一环,不应将经济振兴重任寄託于几个夜市。对于香港经济主要问题更要有精准的把脉。
香港当前经济主要问题是内生动力不足,出入口持续不景,零售业及餐饮业更要面对高工资、市民北上消费等压力。在加息潮之下,市民供楼成本大增,现时大型银行实际按揭年息已升至3.625厘;港股表现也逊于其他主要金融市场,这一连串的不利因素,令香港经济动力不足。要为香港经济注入新动力,特区政府应将精力放在更重要的范畴:
一是大力招商引资,吸纳更多资金赴港。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,金融中心不能缺少资金和交投,但近期港股却因为内外不利因素而持续下跌,这种情况极不理想。行政长官李家超充分了解到问题的严重性,表示本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,股市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,并指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将会成立小组,研究增加股市流动性的方法。
要更好地吸引资金赴港,一方面应减轻各种交易成本,例如降低股票印花税,促进买卖交投。另一方面进一步放宽上市监管限制,在监管、税务、法律、人才发展上作出配合,从而吸纳更多市场资金,香港也要加强与内地金融互联互通,促进本港人民币离岸业务扩容增量。同时,发展家族办公室业务,更是香港吸引外来资金,巩固金融中心的重中之重,政府应汲取近年发展伊斯兰金融的经验,强化政策配套,为超高财富淨值人士赴港成立家族办公室提供更有利环境,从而吸引更多家族办公室、有限合伙基金及开放式基金型公司在港注册。
二是可考虑适时为楼市“松绑”。楼市不但关係广大市民的财产,更直接影响社会的“财富效应”,楼市不稳,市民自然不愿意大力消费。现时的楼市“辣招”已经实施了13年,全球的经济和香港楼市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,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大幅调整,香港楼市已经回复到较为正常的水平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政府可考虑减轻遏抑楼市的力度,这并不会扭曲楼市的发展,而且若楼市持续不振,交投疏落,将直接影响市民的消费信心和意欲,对经济造成严重的伤害。
用好优势开拓新增长点
而且,特区政府强调要“抢人才”,但现时的“辣招”恰恰与“抢人才”的原意背道而驰,外来人才以至家族办公室赴港发展,住房是一个重要考虑问题,但现时的“辣招”却要求外来专才在香港置业时须先缴交30%的买家印花税及新住宅从价印花税,待居港满7年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后才能退还。在其他地区都在为外来人才提供各种置业的支持和优惠时,香港却要先徵收30%的重税,这项“先缴后退”的安排或会妨碍吸纳人才赴港?
事实上,为资产市场“撤辣”松绑并非是什麽救市,而是让资产市场在正常、健康的环境下发展,是救经济不是救市。
三是以新思维大力开拓增长点。例如报章有关航空业新机遇的系列报道,就具有很强的参考性,香港经济有很多强项和优势,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些优势进一步整合和发挥,配合好国家发展大局,航空业正是一个最好例子,而“十四五”规划提到的“八大中心”,发展创科等都为香港经济指明了方向。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蓝图变成事实,尽快提出具体的政策、规划和投入,而不是一味谘询来谘询去,这需要特区政府的大力推动,这才是香港经济发展的“主题”。
全国政协常委、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会长
原标题:议事论事/从三方面提振香港经济发展动能
来源:大公报